新型冠狀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爆發數月有余,超過25億人被迫“禁足”,整個城市歸于安靜,據《每日郵報》4月3日報道提供基準排放數據的科學家稱,由于冠狀病毒的爆發使各經濟體幾乎陷入停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極速下降,并且很可能今年會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最多的一年。
眾所周知,只有碳排放量的下降才能有效避免緩解全球變暖,雖然現在碳排放量已經下降,但是,這種改善是用關閉工廠,停飛了航空公司,并迫使成千上萬的人待在家里換來的。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在保證相應發展前提的情況下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呢?
據統計,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有70%來自城市,所以唯有控制城市的碳排放才能有效緩解氣候危機。中歐低碳生態城市項目(EC-LINK)是“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http://www.eclink.org/eclink/en/frontpage)戰略合作框架下的重要務實合作項目之一,致力于為中國城市低碳發展,實施可持續城鎮化提供解決方案。
對于如何降低城市碳排放,EC-LINK表示實施有效的可持續城鎮化是城市實現綠色發展的直接方法,而實施緊湊型城市發展更新模式,倡導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發展高效的水資源管理方案以及重視固廢處理回收是可持續城鎮化的主要實施路徑。正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所提到的,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清潔的飲水和衛生設施、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工業化創新和基礎設施、積極參與氣候行動等是支持構建低碳生態城市發展重要舉措。
緊湊型城市發展
疫情爆發以來,一種普遍觀點認為,由于緊湊型、高密度的人口和城市環境可能會帶來更頻繁的人際交往,所以會使城市更容易受到流行病的影響。然而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的研究報告表示,城市密度不是對抗冠狀病毒的敵人。正如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和珠海這樣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每萬人確診病例卻要少得多。
通過對此次冠狀病毒在中國城市中傳播的研究,世界銀行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對抗擊流行病而言,更高的密度甚至可能是一件好事。因為規模經濟,城市往往需要達到一定的人口密度門檻,才能為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的設施和服務。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高速互聯網和送貨上門服務的覆蓋范圍很方便,價格也更有競爭力,居民更容易呆在家里,避免與他人不必要的接觸,繼而能夠有效減少病毒的傳播。
建筑的“綠色健康”化
不論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2003年的SARS疫情,都證明居住條件在疾病傳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尤其是受到此次疫情影響,“居家抗疫”使人們待在建筑空間的時長近乎增加至100%,這就使“建筑”成為了此次疫情的“主戰場”。
此前,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約瑟夫•艾倫博士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稱:健康建筑有助于抗擊新冠病毒。從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角度來看,健康建筑在室內空氣質量和水質的高標準、物業管理能力的高要求、食物銷售點的清潔消毒、健康生活與運動方式的培養等方面的強化,對控制建筑內的介質要素防止交叉感染,提升建筑的措施要素保障生活健康,加強建筑的感知要素提升心理健康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可持續的綠色交通系統
交通系統對環境有著重要影響,占世界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20%到25%,同時道路交通也是城市空氣污染和霧霾的一個主要原因。過去二十年中,中國的機動車數量高速增長,汽車保有量從2001年的1000萬輛增加到2017年的1.85億輛,我國的私人汽車保有量從2001年的337萬輛增加到2017年的2800萬輛。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城市的出貨量每年增長35%,從2013年的90億增長到2017年的402億。機動車和交通需求如此快速的增長,給中國的城市帶來了巨大壓力。而發展可持續的交通系統即能夠為所有城市的環境、社會和經濟可持續性做出積極貢獻。
高效的水資源管理
中國城市正面臨著人口增長、氣候變化和城鎮基礎設施系統退化帶來的挑戰。隨著水資源需求的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在努力尋求一種高效的方式,來管理水資源更加稀缺和不可靠的復雜難題。
從建設生態城市的角度看,水供應不是簡單的為某地供應水、價格、和水質量的問題。從資源利用效率的角度看,水供應也不僅僅是提供安全的用水用以滿足衛生和健康生活的主要要求,而是使可用水資源最大化。鑒于水是有限資源,因此獲得非傳統水源,如收集雨水或循環利用可再生、可持續水資源,對于未來可持續城鎮化建設是一個新方向。
重視固廢處理回收
目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固廢產出國,而且預期其廢棄物產出將繼續增加。要應對日益嚴重的廢棄物管理危機,中國需要在未來幾年再建數百個垃圾填埋場和垃圾發電廠。
固廢處理不善會對人類健康和環境衛生造成諸多不良影響,而傾倒在水體中或附近的垃圾更是會污染水質、限制水流、導致水環境惡化。因此,城市實施綠色發展的前提是于將 3R 原則貫徹于實際運行中、在固廢處理的不同階段應用合適的技術以達到可接受的衛生狀況、促進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
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技術的應用
全球能源危機,加之氣候變化的威脅,迫切要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推進能源行業的創新及責任性消費。世界各國城市都在積極承諾要100%使用清潔能源,中國的城市也必須發展和提高可再生能源技術,并把可再生能源變成全球優先的能源。
毫無疑問,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興國家實現工業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能源消費將持續增長,如果繼續通過煤炭和石油來解決這個問題,只會加劇現有的環境危機,因此城市應該更加高效推進不同類型的可再生能源,減少對石化燃燒的依賴。
EC-LINK以推進城市可持續城鎮化發展和加深中歐城市政府之間對話為工作重點,希望能夠通過與歐洲城市分享可持續城鎮化的經驗,幫助中國和歐洲的城市實施能源效率和資源效率措施。為了支持此類對話,讓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可持續的城鎮化發展,多年來EC-LINK 一直致力于中歐生態城知識產品中心的建設,發布了許多中歐可持續城鎮化發展方面的研究 。該知識中心涵蓋了緊湊型城市發展、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水資源管理、固廢處理綠色能源和市政投融資7大領域的前沿理論和實踐總結,將為中歐兩個地區的城市工作者提供重要科學依據和有力的技術支撐。